主页 > 人工智能316科技

营销中“4C”理论的具体内容?

216 2025-08-05 06:58

一、营销中“4C”理论的具体内容?

4C分别指代Customer(顾客)、Cost(成本)、Convenience(便利)和Communication(沟通)。

1、Customer (顾客)

Customer (顾客)主要指顾客的需求。企业必须首先了解和研究顾客,根据顾客的需求来提供产品。同时,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由此产生的客户价值(Customer Value)。

2、Cost(成本)

Cost(成本)不单是企业的生产成本,或者说4P中的Price(价格),它还包括顾客的购买成本,同时也意味着产品定价的理想情况,应该是既低于顾客的心理价格,亦能够让企业有所盈利。此外,这中间的顾客购买成本不仅包括其货币支出,还包括其为此耗费的时间,体力和精力消耗,以及购买风险。

3、Convenience(便利)

Convenience(便利),即所谓为顾客提供最大的购物和使用便利。4Cs营销理论强调企业在制订分销策略时,要更多的考虑顾客的方便,而不是企业自己方便。要通过好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来让顾客在购物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便利。便利是客户价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Communication(沟通)

Communication(沟通)则被用以取代4P中对应的Promotion(促销)。4Cs营销理论认为,企业应通过同顾客进行积极有效的双向沟通,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新型企业/顾客关系。这不再是企业单向的促销和劝导顾客,而是在双方的沟通中找到能同时实现各自目标的通途。

二、消费者自我意识比拟的内容有哪些?

消费者在购买活动中,可能通过联想,把商品价格的高低同个人的愿望、情感、个性心理特征联系起来,进行有意或无意的比拟,以满足个人的某种欲求,这种心理过程叫价格自我意识比拟心理。

三、简述电磁感应式曲轴位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一、什么是曲轴

1、曲轴是把活塞连杆组传来的气体压力转变为扭矩对外输出。还用来驱动发动机的配气机构及其他各种辅助装置。

2、曲轴组成:主轴颈——用于支撑曲轴。全支承:曲轴的主轴颈数比气缸数目多一个。强度、刚度好,减小了磨损;柴油机和大部分汽油机均采用。非全支承:曲轴的主轴颈数少于或等于气缸数。载荷较大,缩短了曲轴的总长度。曲拐:由一个连杆轴颈和它两端曲柄及主轴颈构成。曲轴常见损伤:轴颈表面拉伤、烧蚀 曲轴的弯曲或扭曲变形,裂纹甚至断裂。

二、弯曲和扭曲的原因

(1)主轴承间隙过大,发动机在爆燃或超负荷等冲击条件下工作,使曲轴过分振动。

(2)少数气缸不工作或工作不平衡。

(3)各道主轴承盖的松紧度不一致,使曲轴受力不均。

(4)气缸体主轴承座孔同轴度偏差。

(5)操作不当,拖带挂车时起步过猛。

(6)曲轴存放不合理,长时间横放无支撑。

三、损伤检查

1、磨损使用外径千分尺。

2、裂纹的检验

(1)渗油敲击法:将清洗干净的曲轴放在煤油中浸泡,再把曲轴取出擦净,表面撒上白粉,然后用手锤沿轴向敲击曲轴非工作面,白粉中如有明显裂纹状油迹出现,则该处有裂纹。

(2)磁力探伤法:借助探伤仪将零件磁化,在零件可能产生裂纹处撒些磁粉,当磁力线通过裂纹边缘处时,磁粉将会吸附在裂纹处,从而显现处裂纹的部位和大小。

四、曲轴的修理

曲轴轴颈的圆度和圆柱度误差超过0.01~0.0125mm时,应在专用的曲轴磨床上进行磨削加工。曲轴的径向圆跳动量,一般不超过0.04~0.06mm。若超过0.10mm,则需加以校正。

方法:冷压校直法,敲击法

裂纹:磁力探伤法,浸油敲击法。

1、曲轴裂纹的修复

裂纹发生在非受力部位或裂纹不会延伸时,可予以修复。曲轴裂纹在曲柄臂与轴颈等受力部位时,应更换新件。

2、曲轴弯曲的校正:表面敲击法:对于弯曲量不大于0.30-0.50mm的曲轴适用此法。可用球形手锤和风动锤进行。

四、“一息四至”是否有科学依据

所谓把脉的一息四至。

一息等于一呼一吸。正常人呼吸16-18次/分,即16-18息/分。

每次呼吸脉动4次,即一息四至,间或5次。

正常人的脉搏次数为70-90次/分

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上有什么作用?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华生 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斯金纳 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的行为, 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他认为科学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要确定实验者控制的刺激继之而来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然他不仅考虑到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考虑到那些改变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的条件,他的公式为:R=f(SoA)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